瓷磚等制造行業,如何才能增長?當下試試這三個辦法,或許能奏效
所屬分類:
發布時間:
2023-08-10 13:54
截至8月底,幾家上市陶瓷企業的半年報已全部出爐,業績一片慘淡。上市公司如此,大量中小陶企更是舉步維艱。談及行業未來,許多人并不看好。大環境如此、房地產如此,產業政策如此。 困境當中,無論是陶企還是陶瓷人,都顯得焦慮而又迷惘,路在何方?如何轉型?如何求生?成為大家高度關注與思考的話題。在此提供幾點不成熟的淺見,與行業同仁商榷。
截至8月底,幾家上市陶瓷企業的半年報已全部出爐,業績一片慘淡。上市公司如此,大量中小陶企更是舉步維艱。談及行業未來,許多人并不看好。大環境如此、房地產如此,產業政策如此。
困境當中,無論是陶企還是陶瓷人,都顯得焦慮而又迷惘,路在何方?如何轉型?如何求生?成為大家高度關注與思考的話題。在此提供幾點不成熟的淺見,與行業同仁商榷。
一是陶企要從大瓷磚向大建材、大家居轉變。
陶瓷企業多年來以瓷磚生產為主,近幾年又大上巖板生產線。傳統意義上的瓷磚,其應用場景被局限在鋪地貼墻等領域,與木地板、石材、涂料、墻布等建材產品的替代與反替代從來都不曾停歇,甚至在某些領域被步步逼退。
近年來,隨著諸多新型建材的出現,如竹木纖維復合墻板、碳晶板等,以其施工方便、交付成本低,后期更新快等特點,更是搶占了大量市場份額。
巖板的出現,讓陶企在傳統墻地面市場空間外,發現了櫥柜、衣柜、餐臺、中島等家居面板新藍海,尤其是通體巖板、綠色巖板、超薄巖板、超大規格巖板的出現,使巖板的應用空間不斷拓展。
因此,在經營策略上從傳統陶瓷磚、陶瓷板向著大建材、大家居領域轉型,將是陶企未來的戰略性選擇。如果僅僅局限于傳統陶瓷磚市場空間,行業根本容納不下近千家陶企,大量生產線只能被淘汰出局。
二是產能出海,把行業30多年來形成的產業集群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。
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陶瓷磚、陶瓷板產能,擁有最成熟、最完整的產業鏈和大量的產業工人,在陶瓷產品的研發、生產、設計與應用領域領先全球。然而,由于種種原因,陶瓷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卻是舉步維艱。
據《陶瓷信息》統計,目前已有25家國內企業在全球約20多個多國家投資興建陶瓷廠,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科達制造進軍非洲。此外,一大批名不見經傳的貿易公司,尤其是福建、浙江老板早已在全球多個國家辦起了陶瓷廠。在這方面,產業優勢最明顯的廣東陶企、廣東老板反而畏手畏腳,落在了后面。
海外市場巨大的風險是諸多陶企不愿走出去的根本原因。在這方面,福建人、浙江人,尤其是溫州人,在海外拓展的意識明顯強于廣東及內地。曾經敢飲頭啖湯的廣東陶企,并沒有彰顯出領先行業的視野、胸懷與果敢。如果一直這樣走下去,廣東陶瓷在國內市場的優勢也將一點點被消解。
三是跳出價格戰的泥潭,實施強差異化的競爭策略。
盤點近年來的行業發展,競爭加劇,內卷升級。成本在不斷上升,價格在持續下滑,行業利潤持續走低。不要說傳統陶瓷磚,就連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巖板也成了白菜價,許多大規格的巖板售價甚至比陶瓷磚還低,這種自殺式的惡性競爭,極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,但卻沒法阻止,因為低端的陶企也要吃飯,也要活下去。但誰都明白,價格戰的盡頭,是企業的淘汰出局。
當然,也有個別企業維持著較高的市場價格,甚至某些品類售價是同行的3-5倍,這類企業,通常規模不大,但非常注重原創,產品極具辨識度,在某一細分領域精耕細作,繼而成為某領域的品類冠軍。
這類企業的發展模式,非常值得困境中的許多企業學習和借鑒,即放棄規模化、低成本,在差異化、個性化、高價值領域把企業打造成一家小而美的公司,為企業贏得更長遠的未來。
困境當中,江西諸多陶企選擇了擁抱鋰電,目前已有20多條生產線轉產。這種轉型的背后,一是江西本身是鋰電大省,擁有豐富的鋰電資源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,二是江西近年來陶企擴張迅猛,大量生產線閑置。轉產鋰電,無疑為陶企盤活生產線找到了一條最近的出路。但這條路能走多遠,鋰電的風還能夠刮多久,現在看來還是個未知數。但至少短期內解決了這些陶企的生存問題。
那些在困境中既找不到出路,無法破壁出圈,又缺乏信心,不知如何轉型的陶企和陶瓷人,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兩種:一是堅持,在沒落的道路上一點點耗盡最后一絲機會;二是悲情離場,將資產賣個好價,或者趁年輕找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。
相關內容